在《2018年上市公司刑事犯罪报告概要》中,我们回顾了2018年上市公司涉及刑事犯罪的相关概况,研究显示2018年上市公司及高管职务犯罪发案率最高。结合2018年上市公司及其关联主体职务犯罪 案件判决,本文将着重关注上市公司职务犯罪的主体、案由及其刑罚等情况,供相关市场主体参考。
一、2018年上市公司涉及职务犯罪整体情况
通过研究公开渠道的案例 ,2018年上市公司、相关关联公司及其高管、员工涉嫌职务犯罪案例超过300起,共涉及106家上市公司。其中,9家上市公司关联公司被认定构成单位犯罪,343名自然人被追究刑事责任,涉案金额超过人民币42.96亿元。
二、2018年上市公司涉及职务犯罪主体情况
1. 国资背景上市公司职务犯罪较多
案例显示,在2018年涉及职务犯罪的上市公司中,国资背景的上市公司比不具有国资背景的上市公司比例更高。这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职务犯罪是针对国家工作人员、国有公司人员相关职务行为的规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监察委设立后,对职务犯罪打击的力度明显增强,国资背景的公司对员工涉及职务犯罪的查处力度更大。这也一定程度上促使上市公司、特别是国资背景的上市公司重视并进一步推进企业合规制度建设,将使公司内控合规制度更加健全。
2. 单位犯罪少,自然人犯罪为主
根据统计,在上市公司及其关联主体涉及职务犯罪的案例中,单位承担刑事责任的只占到3%,另外97%的犯罪主体均为自然人,其中高管人员、中层管理人员 、普通职工涉及职务犯罪比例基本相当。
'
3. 上市公司内部人员职务犯罪问题突出
尽管大部分上市公司已建立合规制度,并受到市场主体密切关注,但案例显示上市公司本身内部人员发生职务犯罪的问题较为突出,占比达到三分之一。上市公司下属子公司等关联方涉及的职务犯罪情况更为普遍,一方面是因为上市公司关联企业数量明显多于上市公司,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上市公司关联企业的合规制度并不如上市公司健全、相关合规要求也往往低于上市公司的标准,内控制度存在明显漏洞。
4. 职务犯罪在公司各层级普遍存在,但中层人员涉及犯罪的数量最多
如前所述,职务犯罪自上而下,普遍存在于公司管理的各个层级,这打破了此前人们对于高管是职务犯罪高发群体的固有印象,特别是中层管理人员职务犯罪比例最高这一情况需要格外重视。案例显示,由于中层管理人员对于公司各项具体事宜通常握有拍板决定的权限,并且可以直接影响公司资金运作,一旦存在公司监管制度不严密情况,中层人员反倒极易利用其职务便利实施受贿、挪用、侵占等犯罪。这也为尚未建立有效内控合规制度的公司敲响了警钟。
三、 2018年上市公司涉及职务犯罪基本情况
在2018年上市公司涉及职务犯罪的案例中,商业贿赂类犯罪(包括受贿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行贿罪、单位行贿罪等)占比高达45%,成为上市公司职务犯罪中最为高发的案件类型。侵占类犯罪(包括职务侵占罪、贪污罪)占比为42%,发案率也非常高,发案率最低的是挪用类犯罪。
1. 商业贿赂类犯罪
根据统计,上市公司及其关联主体中受贿罪的发案率最高,全年达到88起。在这部分案例中,高管人员构成受贿罪的比例达到47%。这一数据透露出两个信息:第一,具有国资背景的上市公司的高管仍旧是商业贿赂领域犯罪的高发主体;第二,针对国资背景上市公司中高管人员的合规培训及严格审查、审计依然是上市公司反商业贿赂制度建设中不容放松的一环。
令人意外的是,上市公司商业贿赂犯罪中虽也存在行受贿金额超过千万的大案,但是大部分犯罪主体行受贿金额在人民币10万元至500万元区间不等。结合各个上市公司公告显示的高管人员薪资收入,相关贿赂案件涉及的金额并不具有明显的吸引力,表明各上市公司及其关联主体亟需加强反商业贿赂培训,提升各层级人员的“红线”意识,坚决杜绝“恶小而为之”。
2. 侵占类犯罪
在已统计的案例中,2018年上市公司及其关联主体涉嫌侵占类犯罪达到160起。与商业贿赂类犯罪不同,侵占类犯罪的实施主体主要是中层管理人员和公司员工,因而涉案资金规模较小。此类犯罪一般表现为:员工利用虚假凭证报销,伪造材料套取公司款项,利用职务便利转移公司资金等等。
在已经公示的案例中,全年犯罪人员通过侵占行为共计侵吞上市公司及其关联主体人民币4.01亿余元。由于该类犯罪立案追诉标准限制 ,事实上侵占资金规模绝不止于此。该类违法违规行为对上市公司的侵害也不容小觑。因此,员工利用职务便利侵吞公司财产对于任何一家企业都是需要重点防范的问题。
3. 挪用类犯罪
2018年上市公司及其关联主体发生的挪用类犯罪虽然数量较少,但是资金规模却超过商业贿赂类犯罪和侵占类犯罪的涉案资金之和,达到人民币35.14亿元。主要体现为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将公司资金挪作他用,包括偿还贷款、个人消费、炒股等等,表明挪用类犯罪相较于其他职务犯罪更容易实施。并且,此类犯罪案发往往伴随涉案人员无法弥补资金缺口,给上市公司造成的危害相当巨大,在此情况下如何止损也对上市公司及其关联主体提出了巨大的考验。
四、 2018年上市公司职务犯罪量刑情况
由于上市公司在商业贿赂类犯罪以及侵占类犯罪中总体资金规模较小,因此大部分的案例所涉及人员均被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具体各个案由项下所涉及的量刑情况请见下图。
另外,总体而言,在职务犯罪领域缓刑适用比例较低。罚金刑的适用情况在各个罪项下也存在较大差异。如,在受贿罪中罚金刑的适用比例高达90%以上,而与此相对应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罚金刑适用比例却相当低。
本文梳理了2018年上市公司及其关联主体职务犯罪的情况,可以看到我国上市公司在高管及员工行为合规方面尚有很长的路要走。随着《中央企业合规管理指引》及《合规管理体系指南》的先后出台,企业合规将成为大势,上市公司应对此予以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