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一名演员的无心之举将中国知网推到了风口浪尖,指责知网垄断学术资源谋取暴利的文章接连刷屏,但不垄断就能免于千夫所指吗,知识与商业可否安然相处?

就在知网刷屏的同时,远在大洋彼岸的一桩公案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2019年2月,加州大学宣布与全球最大的学术期刊出版商Elsevier的采购谈判破裂,加州大学不再订阅Elsevier旗下刊物,同时呼吁该校教师停止将论文交予Elsevier发表,也不再为Elsevier的文章提供专家预审。

作为全美最大公立学校的加州大学,为何要与一家出版商过不去?原来,Elsevier的期刊订阅费年年涨价,2018年已达千万美元之巨,耗去加州大学图书采购经费的1/4,终于让后者忍无可忍。

加州大学过去五年向Elsevier支付的订阅费

其实,对Elsevier贪婪的指责由来已久。Elsevier是荷兰一家老牌出版商,旗下2500份刊物每年发表47万篇学术论文,下载量高达10亿次。2018年销售收入折合226亿元人民币,营业利润83个亿。与其相比,知网的10亿销售额和1亿多利润,可谓小巫见大巫。

Elsevier的盈利模式并不复杂,一方面向高校和研究机构收取高昂的订阅费,且将旗下刊物集体捆绑,不予拆分,另一方面向作者收取每篇150至5000美元不等的论文预审费,同时无偿聘用一批专家学者进行预审。这样的生意才真是躺着赚钱。

但加州大学也不是吃素的,该校教师每年产出5万篇学术论文,占全美高校的1/10,如果真对Elsevier断供,只怕会两败俱伤。

加州大学的要求很简单也很新颖,允许你Elsevier两头通吃,但只能向我收取一笔费用,不再对订阅费和预审费分别收取。此外再加一条,通过你发表的本校教师论文必须同时向全世界免费开放,即所谓的open access“开放获取”。

欧美的开放获取运动已有些年头,目前接近一半的学术论文可开放获取,具体到著作权属和运营模式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初衷是为了普及知识,特别是花纳税人的钱作出的成果理应由公众所有。但还有一层原因是学者们希望自己的论文得到更多关注,至少在学术圈里多些影响力。

图中带颜色部分为各类“开放获取“论文所占比例

但出版商不能向读者收钱,就只能在其他方面弥补。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无论是作者从研究经费中拿出给出版商的预审费,还是出版商从其他渠道筹措资助,最终来源也还是读者群和纳税人。

这世界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免费的知识,但知识应该定价几何,最好还是交由市场决定。人们对知网的批评不仅在于收费过高、付费太低(对作者),而是其本质上

并不是一家学术出版机构,无非是借政策扶持的东风建起一个数据库,占据了大部分学术资源。

如果要借助反垄断这个法律手段,首先需要回答知网在影响哪个市场的正常竞争。知网固然拥有洋洋2.8亿篇文献,年下载量20亿次,但其究竟是一家“知识传播与数字化学习平台”(官网自称),还是一家“学术电子资源集成商”(某网文所指)?既然知网与全球650余家出版社进行版权合作,收录外文文献2亿余篇,那它是否已具备影响全球市场的能力?

其次,知网虽然收录了95%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学术资源,但其所购版权是否带有排他性质,换句话说,知网的竞争对手是否可以从版权方获取同样的内容?这个问题有助于回答知网是否具有垄断地位,是否真的无法绕开。

再次,知网被人诟病的收费过高,付费过低,这个过高过低的度在哪里?下图将知网查重收费标准与其他平台进行比较,是否足够客观?这个问题又关系到知网是否滥用了其垄断地位(用专业术语讲,叫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这些专业的法律问题在一个非完全市场化的环境中显然不太好回答,可见,以反垄断的名义去规制知网不会轻而易举,尚需大量细致的工作。

那厢边,加州大学的“开放获取”要求动了出版商的奶酪,却尚未挥起反垄断大棒,原因很简单,Elsevier很难称得上具有垄断地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下图,无论从论文、期刊还是引用数量来看,Elsevier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占比皆在10%-30%之间,那毕竟是一个开放竞争的市场。